22.10.09

重回豆蔻村

信箱后的房子只剩下残垣败瓦,谁是谁非就让历史去判断。

9月21日,豆蔻村的最后一间住屋终于在风雨中拆下,正式宣告豆蔻村风波落幕。 经不起发展的洪流,这有近200年历史的村落如今只剩下残垣败瓦。

重回现场,曾经长期驻守的小村庄,现在已经面目全非,村民熟悉的脸不见了,只有建筑工友汗流浃背的进行清理工作。



豆蔻村历经5代人,村民大都是英国殖民者布朗(Brown)家族雇佣之园丘工人的后代。

来自苏格兰的商人大卫.布朗于19世纪初前来檳岛定居,他收购了牛汝莪一带的地皮,并把该村辟成椰园,直至1953年布朗家族返回英国,才把豆蔻村的土地交托给一个房屋信托会。

房屋信托会在七十年代解散,过后土地的拥有权就各有各说词了。然而当时并未有任何发展计划,村民在没有意识到会有逼迁的情况下,依旧安居乐业在该地直至今天。

步入九十年代后期,随著檳城建筑业蓬勃的发展,前朝州政府终于将土地易手,任由时代的巨轮悄悄的向豆蔻村辗过来,居民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居住的土地已经不再属于自己。

这只有区区300人左右的小村庄,為甚麼会弄得满城风雨?间中除了牵涉了发展商和村民的利益冲突,政治力量的介入和媒体的大肆渲染也让事情更加复杂。

随著联邦法院在8月21日驳回豆蔻村民的二度上诉,事情也明显有了一个了结。不过豆蔻村被拆事件的落幕,也就是各造反省的开始。

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、大财团道德责任、社会公义与法律之间的矛盾,都应该以豆蔻村被拆事件為鉴,所有纠纷都应该摊开在阳光下重新检讨。
村民遗留下的奖牌,将连同豆蔻村数代的集体记忆一起埋葬在土地下。

豆蔻村是盛产鲜牛奶的“城市农场”,然而城市与农场从来都很困难共存,豆蔻村也难逃这宿命。

村民被迁移了,只留下神明继续庇护这片土地。

豆蔻村事件既不是第一宗弱势群体与发展商在土地纠纷中对立,也不会是最后一宗。所以各造需以豆蔻村被拆事件為鉴,将纠纷摊开在阳光下重新检讨。

詳文

No comments:


Google

WWW sheyingren.blogspot.com